【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平凉崆峒区:牵住“牛鼻子”过上好日子
原标题:【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甘肃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主题全媒体集中采访活动】【进村入户看变化】
崆峒区 牵住“牛鼻子”过上好日子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杨唯伟 朱宇鲲
“家里现在有22头牛,其中11头是母牛,母牛下牛犊,滚雪球发展,一年比一年赚得多,日子也一年比一年过得好!”阳春三月,在平凉市崆峒区峡门回族乡颉岭村,贫困户马畔山在自家的牛棚前介绍起自己的致富经。
从养牛用来耕地,到养牛用来赚钱,马畔山的致富路起初走得并不容易。
颉岭村是峡门回族乡最偏远的一个村子,山大沟深,76户农户分散在13个梁峁沟壑里,耕地散落在七沟八梁上,村路狭窄崎岖、雨天湿滑泥泞。村里人种地靠牛,拉水也离不开牛,素来有养牛的传统。但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群众生活十分贫困。
经过广泛调研摸底、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崆峒区、峡门乡政府决定削山头、造平地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颉岭村于2016年在3个安置区整体搬迁,76户农户得到集中安置。安置区新建了3个肉牛集中养殖小区,配齐了牛棚和青贮池。
马畔山搬入安置区后,开启了新的养牛之路,他把现有的两头牛牵上来,又在5万元精准扶贫资金支持下添了几头牛。“每年下个牛犊还有500元的奖励,咋能养不好!”2016年他家成功摘下贫困帽。
像马畔山一样,颉岭村村民通过养牛摘掉了穷帽子。目前,全村肉牛存栏达800多头,舍饲养羊500多只,人均畜牧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65%以上。为了扩大牛产业,去年村里成立了利民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主要帮助大伙对接市场,防止牛贩子压价。去年牛卖得好的村民收入十几万元哩!”颉岭村党支部书记马文成自豪地说。
崆峒区南部山区的麻武乡同样有养殖肉牛的传统,由于粗放式养牛,村民们收入微薄。
2018年11月,由麻武乡麻武村党支部牵头,成立萌牛牧业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带领群众发展养牛产业。“养牛种饲草需要大量劳动力,麻武村是全乡人口最多的一个村子,合作社由我们村牵头成立。”麻武村党支部书记、合作社理事长韩爱军介绍。
成立合作社,吸纳村民以资金、肉牛、土地等多种方式入股,将最大利益让给村民,2019年合作社首次分红,为全乡43户资金入股的贫困户分红5.6万元。合作社还吸纳东西扶贫协作140万元资金入股,按照6%的比例为乡里的7个贫困村分红,同时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崆峒区在发展牛产业中全力破解发展瓶颈,不断壮大新型经营主体,走出了一条“养牛能挣钱,脱贫不用愁;母牛养得好,小康路上走”的牛产业扶贫新路子。目前,牛产业已覆盖全区17个乡镇252个村,牛饲养量达到19.2万头,出栏9.12万头;畜牧业总产值达到8亿元,人均牧业收入达到23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3%以上。从2017年到目前,全区有3124户贫困户依靠养牛实现了脱贫,占全区脱贫户总户数的28%。
相关新闻
- 2014-08-07平凉崆峒区警方查处1起网络造谣案件
- 2014-07-28平凉崆峒区复种小秋作物30万亩
- 2014-07-25平凉崆峒区有了“流动图书车”
- 2014-07-21平凉崆峒区重点项目建设实现“双过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