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拓宽增收路 保障提升幸福感——兰州市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原标题:产业拓宽增收路 保障提升幸福感
——兰州市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皋兰县石洞镇设施农业。王佳丽 摄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牛占虎
初冬时节,陇原大地层林尽染。田间地头忙碌的村民、金黄的玉米、雪白的百合、嫩绿的蔬菜、来回穿梭的物流车辆尽显当地丰收的景象。
在脱贫攻坚的征途上,兰州市作为全省的领头羊,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聚焦如期高质量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目标,坚持“两不愁三保障”的脱贫标准,兴产业、抓落实、促增收,目前全市贫困人口已全部脱贫,历史性地实现了区域性整体脱贫。
抓好民生工程 实现整体脱贫
在皋兰县文山村村民魏海民家院子里,金黄的玉米棒格外抢眼。66岁的魏海民笑得合不拢嘴,“今年的收成好着呢,等玉米晒干脱粒后就卖了,这是家里又一笔不小的收入。”
“我家有两亩地,今年全部种了玉米。”魏海民说,两亩地没啥务头,农闲时和老伴两个人在村上的专业合作社打零工,每人每天能挣100多块,一年下来好几万块,收入比以前翻了好几倍,现在全家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文山村2013年建档立卡贫困户106户323人,历年脱贫105户320人,目前未脱贫1户3人,有脱贫监测户1户2人、边缘户1户3人,贫困发生率0.14%。2019年,全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088元。75岁的魏周来老人激动地说,“农民的日子过得跟蜜一样甜。”
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榆中县在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坚持因户因人精准施策,发展富民产业,增加农民收入,至2019年4月,全县累计减贫2.1万余户8.1万余人,贫困发生率从21.3%下降到0.77%,114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村序列,实现整县脱贫摘帽。
来自兰州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资料显示,兰州市有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个(榆中县)、国家六盘山片区贫困县3个(榆中县、永登县、皋兰县)、插花贫困县(区)1个(七里河区),有建档立卡贫困村256个。
近年来,兰州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抓好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打好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全市脱贫人口由2012年的31.79万人减少为2019年底的0.38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4%下降到0.32%;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6224元增长到2019年的13605元,增长2.18倍;4个贫困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256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退出脱贫序列。
发展特色产业 拓展增收渠道
榆中县北部山区似乎成了生活在当地几代人贫困的代名词。贡井乡地处榆中北部干旱山区,距县城73公里,海拔2480米,这里山大沟深,年降雨量300—350mm,人们靠天吃饭,几年前人均纯收入不足2000元,靠传统种植养殖过日子的农民一直生活在贫困线上。
近年来,榆中县委、县政府结合地域特点,培育特色产业,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主导、带动农户”原则,先后培育了高原夏菜、百合、马铃薯、中药材、肉牛和肉羊等9大“产业联盟”,形成了产业发展新格局,走出了一条产业带动发展的脱贫之路。
家住三角城镇的村民陈琳说,自家的土地流转给合作社,每年有流转费,自己还在这儿打工挣钱,一年下来收入几万块钱,生活比以前好多了。
皋兰县石洞镇文山村村党支部书记魏列峰说,文山村主导产业以石料开采、制砖、运输业、设施农业、劳务输出为主,全村带动形成了以设施农业、劳务输转为主的产业体系。目前建成高架大棚382座191亩,年实现经济效益305万元;培育发展农业龙头企业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家;开发公益性岗位18个,安置建档立卡贫困户12人;2019年就近务工的本村村民490余人,创劳务收入1470万元;完成集体经济收入5.25万元;涉农企业流转土地135亩,每年发放流转费6.75万元,村民收入实现了多元化。
兰州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说,在产业扶贫方面兰州市深入实施牛、羊、蔬菜、马铃薯、中药材五大产业三年发展计划,扶持贫困农户、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因地制宜发展产业,落实“一户一策”种养产业到户资金3.77亿元,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加快发展,有力支撑了贫困地区群众稳定增收。高原夏菜、百合、玫瑰、中药材已成为兰州农业的重要品牌,其中高原夏菜销往全国20多个省市100多个批发市场,成为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4568家,每个建档立卡贫困村至少有2个以上合作社,成功引进重庆天兆、四川新希望、北京德青源等国字号龙头企业。培育打造了高原夏菜、中药材、肉羊、肉牛、百合、马铃薯、小杂粮、散养鸡、循环农业等9大产业联盟,构建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致富能人+贫困户+商业保险”的产业发展新机制,通过入股分红、劳动务工、代种代养、订单收购、土地流转等模式,带动贫困人口增收脱贫。发展旅游产业带动脱贫致富,全市建成省级旅游示范村17个,市级旅游示范村38个,市级旅游示范镇12个。2019年兰州接待游客1389.52万人次,乡村旅游收入35.33亿元;今年已接待游客702.707万人次,乡村旅游收入18.33亿元。开展电商扶贫和就业扶贫,目前全市电子商务乡镇覆盖率达到90%,行政村覆盖率达到70%;认定“扶贫车间”91家,开展精准培训4.3888万人次,累计完成劳务输转82.04万余人、创劳务收入195.93亿元。特别是今年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影响,坚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脱贫攻坚,截至目前,全市184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全部复工,带动就业1万余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1921人,有效实现了“培训一人、输出一人、就业一人、带动一户”的目标。
提升基本保障 改善“视觉贫困”
“现在看病一般自己掏不多的钱,大部分药费都有医保报销,住的房子破旧了政府就补贴修,2017年政府补贴4.5万元,把我住了大半辈子的土坯房拆除后新修了砖瓦房,这是做梦都没有想到的大好事。”文山村村民魏海民指着亮堂的房子如是说。
几年来,兰州市稳定实现“三保障”,全面落实扶贫惠民政策,扎实开展“3+1”冲刺清零行动,贫困群众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了可靠保障。义务教育有保障,全面落实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特殊贫困户学生兜底保学和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营养改善计划, 2018年以来新建、改扩建农村幼儿园22所,实施“两类学校”项目建设92所,全市适龄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100%,贫困家庭子女义务教育巩固率100%,有接受教育能力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100%。基本医疗有保障,扎实开展大病集中救治一批、慢病签约服务管理一批、重病兜底保障一批行动,贫困人口“有地方看病、有医生看病、有制度保障看病”的目标基本实现。住房安全有保障,2018-2019年实施农村危房改造2190户,实现全市农村四类重点对象现有存量危房全面清零,截至今年9月底新增危房为零。“十三五”期间全市易地搬迁建档立卡户1568户5543人全部入住,通过发展产业、劳务经济、资产收益等途径,实现群众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
兰州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在抓好产业脱贫的基础上全市着力补齐了水、路、电、网等制约脱贫和农村发展的基础设施不完善的突出短板问题。饮水安全方面,2018年以来,通过工程配套、改造、升级、联网等方式,实施62项农村饮水工程,通过引洮榆中县配套、永登县七山乡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等重大民生水利工程的建成,有效解决了边远山区饮水不安全问题,彻底改变了“靠天吃水”的局面。截至目前,全市农村饮水安全集中供水率达到98%,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以上;“农村四好路”建设加快推进,2018年以来,累计投资12.74亿元,新建改建各类农村公路1141公里。
截至目前,全市676个建制村通畅率达100%,3024个自然村通畅率达93.8%,农村公路建设实现了“从量到质”的全面提升,所有行政村动力电实现全覆盖,光纤宽带全部开通,4G网络通达率100%。人居环境也大大改善,全市累计新改建农村户用卫生厕所15.2万户,创建“清洁村庄”656个,全市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视觉贫困”问题明显改善,美丽乡村建设如诗如画,让群众得到了实惠。
相关新闻
- 2020-11-16兰州市首个“中央厨房” 分拣中心投入运营 分拣效率每小时超过2000件
- 2020-11-11兰州市召开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联席会议
- 2020-11-11十五年,锲而不舍终梦圆——写在兰州市入选全国文明城市之际
- 2020-11-10兰州市流通领域现代供应链体系试点城市建设进展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