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得住 有事做 能致富——平凉市“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综述
原标题:【回眸“十三五”喜看新变化】
稳得住 有事做 能致富
——平凉市“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综述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燕春丽
近年来,平凉市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关键性措施,坚持高位谋划,高强度推进,举全市之力,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以“应搬尽搬”为原则,围绕“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的搬迁脱贫目标,精准摸排搬迁对象,科学编制搬迁规划,精心制定搬迁方案,全力加快项目建设,突出协调解决重大事项,推动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十三五”期间,平凉市累计投入资金21.13亿元,共实施易地扶贫搬迁9538户38547人,其中建档立卡7412户29429人,同步搬迁的非建档立卡户2126户9118人,新建集中安置点218个。共新建安置住房9538套,其中建档立卡户7412套,同步搬迁的非建档立卡户2126套,修建村道巷道600多公里、架设农电线路500多公里、建设人饮工程300处,配套修建学校和幼儿园33所、村部89个、村卫生所83处,以及村文化活动室、乡村舞台、文化广场等服务设施,基本保障和满足了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和文化活动需求,给广大贫困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搬迁群众住房达到安全。按照国家政策规定的住宅建设标准,平凉市采取统一规划、分户实施和统一规划集中实施等方式,在交通便利、资源相对较好、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先后规划新建集中安置点218个,为建档立卡搬迁群众新建安全住房7412套,搬迁群众户户有了宽敞漂亮的安全住房。配套建设了水、电和道路等基础设施和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文化室、卫生室、幼儿园等公共服务设施,把搬迁群众从“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地方彻底搬迁出来,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实现了“拔穷根、挪穷窝、换穷貌、改穷业”,彻底解决了搬迁群众行路难、饮水难、就医难、上学难的问题。
搬迁群众脱贫致富步伐不断加快。平凉市始终把产业开发作为搬迁群众致富增收的重要途径,依托各地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肉牛、苹果、高原蔬菜、中药材等特色富民产业,并积极推进光伏发电、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业等新型业态,让贫困户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加快脱贫进程。
静宁县红寺张峡、雷大合岘等15个乡镇的搬迁户户均果园面积达到9.2亩、人均2.1亩;原安乡百富村、灵芝乡俊峰村等24个集中安置点,建成养殖小区24处,养肉牛达1380头;雷大乡合岘村、四河乡芦湾村等6乡镇16村,建成村级光伏电站12个,总装机容量1.029MW,户均3KW。庄浪县2018年为搬迁群众修建牛棚893座,投放优良品种基础母牛1004头,种植饲草800亩,发展“苹果”产业2105亩,种植铃薯3142亩;按照“企业+基地+农户”的中药材产业发展模式,种植中药材588亩,在南坪乡高庄村安置区建成“玉蜂养殖”省级示范点1处;在其他各县(区)积极推广产业扶贫的好做法,为搬迁群众稳定脱贫奠定了坚实基础,走出了一条通过产业发展帮助搬迁群众脱贫致富的路子。目前,建档立卡搬迁群众全部脱贫,7县(市、区)全部达到了易地扶贫搬迁脱贫退出标准。
同时,平凉市以创建国家级生态市为目标,在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中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行动,对居住在自然保护区和林缘区的贫困群众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结合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和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全市应拆除搬迁旧房已全部拆除,通过对搬迁群众的原有住宅进行拆除复垦,实施生态恢复,有效遏制了水土流失,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
此外,通过配套实施乡村舞台、村级图书馆、卫生所、幼儿园和文化体育设施等项目,进一步提升了搬迁村公共服务水平。大力开展文明村社、文明行业、文明家庭等各类创建活动,引导村民开展移风易俗活动,积极发展群众文化,搬迁群众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思想观念等发生了根本转变,形成了尊重科学、追求上进、崇尚文明的社会风气。
相关新闻
- 2020-11-27造林绿化50.1万亩 森林覆盖率达33.62% 平凉市生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 2020-04-20一步一脚印 走上致富路——平凉市脱贫攻坚工作见闻
- 2020-03-26奏响春之曲 播洒新希望——平凉市全面有序推进复工复产
- 2020-03-18平凉市四个社区被命名为2019年度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