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公布 甘肃一项入选一项入围
原标题:2021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公布
甘肃一项入选一项入围
中国甘肃网3月21日讯 据兰州晚报报道(记者 高宏梅)3月18日,记者获悉,近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考古杂志社承办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2021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公布了2021年中国考古新发现,最终入选项目6个、入围项目6个。其中,由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发掘的甘肃唐代吐谷浑王族墓葬群入选,张家川县圪垯川新石器时代遗址入围,创下我省中国考古新发现评选最好纪录。
截至目前,我省共有4个项目入选年度“中国考古新发现”,分别是临潭县陈旗磨沟齐家文化墓地(2008年)、张掖西城驿遗址(2013年)、肃北县马鬃山玉矿遗址(2014年)、甘肃唐代吐谷浑王族墓葬群(2021年);2个项目入围年度“中国考古新发现”,分别是甘肃宁县石家东周墓地(2017年、2018年、2020年)、张家川县圪垯川新石器时代遗址(2021年)。
甘肃唐代吐谷浑王族墓葬群位于甘肃省武威市西南,地处祁连山北麓,主要分布于武威南山区南营水库以西,冰沟河与大水河中下游北岸的山岗之上。近三年来关于武威地区唐代吐谷浑王族墓葬群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创造了唐代考古的多个首次:首次发现唐代白葡萄酒实物遗存、木质胡床、成套铁甲胄、六曲屏风、大型木质彩绘床榻、笔墨纸砚、木列戟屋模型;首次确认吐谷浑文、吐谷浑篷子氏家族墓地;首次发现大量且保存完整、种类多样的唐代丝织品。通过持续的考古工作,现可初步将墓葬群分为“大可汗陵区”“阳晖谷陵区”“白杨山陵区”三大陵区。墓群整体呈现出“大集中、小分散”的分布特征和“牛岗僻壤、马鬣开坟”的选址特征。墓葬以唐代葬制为主,兼有吐谷浑、吐蕃、北方草原等文化因素。
该墓群的发现,揭示了吐谷浑民族逐渐融入中华文明体系的历史史实,并从中窥见归唐吐谷浑人思想观念、物质生活、文化认同等历史细节的变迁。为增强民族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提供了典型案例,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见证。
张家川县圪垯川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张家川县大阳镇,渭河支流南河和松树河交汇处。2021年发掘清理包括仰韶、齐家、汉代、宋明时期遗迹950余处。仰韶时期遗存自仰韶早期延续至仰韶晚期,发现了仰韶文化早期大型环壕聚落,面积8万平方米左右。聚落中心为广场(分布零星墓葬),周边为向心分布的成组房屋(房子间有窖穴),外围为近圆形环壕(三重环壕)。环壕外东南部疑似有陶窑区,西北部疑似有墓葬区,显示该聚落有明显的功能分区。中心广场发现大型圆形袋状粮仓一座,底部保存近0.4-0.6米的炭化粟黍遗存。出土遗物有陶、石、骨、角类等,以彩陶为主,陶器组合包括尖底瓶、圜底盆、圜底钵、侈口筒腹罐、葫芦瓶、瓮、器盖等。
仰韶早期史家类型壕聚落是黄河流域目前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较完整、内涵最丰富的仰韶文化早期环壕聚落之一,代表了仰韶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时期,表明陇西黄土高原是仰韶文化发展的又一中心,证实该区域在中华文明起源进程和社会复杂化过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仰韶文化早期大型粮仓及粟黍遗存的发现,对探讨仰韶早期中国北方地区粟黍农业的建立及人类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提供了重要线索。
相关新闻
- 2022-03-21省直部门单位和中央在兰单位选派2000余名干部下沉社区支持疫情防控
- 2022-03-18甘肃省2023年度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申报启动
- 2022-03-18甘肃省古籍保护中心“古籍修复技艺”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2022-03-18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 奋力开创农业农村工作新局面——访甘肃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李旺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