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性的跨越 新征程的起点——定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巡礼
原标题:历史性的跨越 新征程的起点
——定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巡礼
通渭县榜罗镇文川村光伏基地。
陇西县和平乡的樱桃红了。
岷县畜牧产业拓宽群众致富路。
漳县的美丽乡村。本版图片由定西市委宣传部提供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杨唯伟 通讯员 陈丽
十年,是时间的标尺,也是发展的刻度。
展开定西十年的发展卷轴,镌刻着脱贫攻坚的时代烙印,也凝结着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定西,曾是甘肃省乃至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
十年来,定西市上下团结拼搏、顽强奋斗,尽锐出战、精准发力,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84.24万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1101个贫困村全部脱贫退出、7县区全部脱贫摘帽。
定西,一举撕掉了“苦甲天下”的历史标签。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定西市上下把追赶发展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序推进乡村振兴的“总钥匙”,锚定各项重点工作“走在全省前列”、重点指标“稳定全省中间偏上”的目标定位,梯次推进巩固、拓展和衔接各项工作任务落地落实,在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上取得了新成效。
如今,广袤田野美丽如画,乡村道路四通八达,特色产业生机盎然,工业产业逆势突围,发展潜能加快释放……
1.96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一幅农民更富裕、生活更幸福、乡村更美丽的新画卷,成为定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生动注脚。
聚焦“新任务” 健全机制促衔接
从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三农”工作重心已经发生了历史性转移。
唯干唯实唯先,苦干实干巧干。定西找准了新的方向。
——固化督导调度机制。推行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季调度、分管领导月调度机制,多次召开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调度会议,分析研判形势,及时预警纠偏,推动工作落实。将巩固、拓展、衔接重点任务纳入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督查范围,统筹行业部门力量多次开展督导检查和明察暗访,持续传导压力,促进任务落实。
——固化力量配置机制。按照“级别不降、人员不变”的原则,将市县扶贫部门整建重组为乡村振兴部门,在119个乡镇建立乡村振兴工作站,主要负责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统筹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关具体工作,形成党委农办、农业农村部门和乡村振兴部门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固化监督监测机制。制定出台专项监督实施意见,围绕巩固成果、有效衔接、全面振兴三个方面明确17项监督重点,综合运用清单监督、科技监督、交叉监督等多种方式,创新拓宽渠道“听”、深入现场“看”、及时跟进“要”、寻根究底“问”、聚焦重点“盯”、触及灵魂“谈”、警示提醒“函”、跟踪问效“督”、全面深入“查”、用好监管“网”等“监督十法”,推动监管工作及时跟进、持续深化、取得实效。
——固化考核评价机制。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考核制度,明确考核的16项考核指标,细化县、乡、村三个层面核查的33项考核内容,抽调12个市直行业部门业务骨干91名,分县区组建7个实地考核组,采取县区自评、市直部门评价、实地核查、访谈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对县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进行考核,全面督促补齐工作短板,夯实固稳脱贫攻坚基础。
定西市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大举措、重大项目全部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统筹建立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项目计划和项目库。2022年,全市共谋划各类项目2253个,投资估算76.05亿元。为通渭县、渭源县、岷县3个国家级重点帮扶县和安定区省定重点帮扶县倾斜投入财政衔接资金17.83亿元,发放“富民贷”4250万元,不断增强重点帮扶县区域发展能力。
聚焦“高标准” 巩固成果提成色
深秋时节,清风送爽。走进安定区鲁家沟镇将台村,通村公路如丝带一般在青山绿水间延伸,一排排整洁亮眼的农家小楼鳞次栉比,蔬菜基地里农人们劳作正酣……
在甘肃天茂盛花卉育种基地,金叶榆娇黄的叶子随风轻舞,当年的盐碱地,如今已经变成种植花木的沃土。
“我一年的务工收入在两万五千元左右,土地流转给企业还能得到一笔收入。”在基地务工的村民孙向兰说,“都是党的政策好。搬出穷山沟住上了新房子,用上了天然气,吃上了洮河水,收入稳定,生活幸福。”
2013年以来,定西市累计对2.09万户9.23万人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改造农村危房21.91万户,实现农村居民居无危房。乐业才能安居。近年来共投入资金1.18亿元,在安置区新建日光温室618座,新建产业基地16个、加工基地8个,4.64万搬迁人口实现稳定就业。
为巩固成果提成色,定西市各行业分类优化政策措施,各县区制定分年度推进计划并全面落实——
深入实施农村公路通畅工程,1887个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累计建成村社道路9000多公里,覆盖7547个自然村,占总数的64%;
乡镇、行政村、自然社自来水管网覆盖率分别达到100%、99.8%、99.3%,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93%以上、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1%以上;
为1.8万名乡村教师全部落实生活补助,全市1000人以上有需求的行政村全部建有幼儿园,全市义务教育阶段无失学辍学学生,乡村教育活力不断增强;
所有行政村卫生室全部完成标准化建设并配有合格村医,137个乡镇卫生院和卫生服务中心承担卫生服务工作并配有合格医师,所有县级医院每个临床科室至少有一名执业医师;
加快数字乡村建设,新建5G基站212座,全市光纤进行政村、电缆进自然村全覆盖……
聚焦“兴产业” 夯实基础稳增收
深秋时节,在通渭县常河镇的山楂园里,枝头的山楂果映红了村庄。
“山楂小镇”由福兴德农牧林专业合作社承建,通过示范引领带动当地常河、胜义、王庄、南河4村1300余户农户实现增收致富,解决了周边220人务工增收难的问题,人均增收1.85万元。
一罐蜂蜜甜了一个村,一片牡丹香了一个村,一朵菌菇富了一个村……特色产业正演绎富民兴村的故事。
通过深入实施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持续推广“551”产业发展模式,定西市成功构建“牛羊薯药果菜种”和金银花、百合、食用菌、小杂粮等“7+X”特色产业体系,马铃薯、中医药、牧草三大特色产业“连乡成片”“跨县成带”的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脱贫群众从产业中人均获得收入2437元。
定西市统筹整合各类资金23.1亿元,发放特色产业发展工程贷款24.65亿元,通过抓特色产业种植、合作社联合体扶持、龙头企业培育,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和产业群建设,加快推动农业工业化。
培育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76家,年农产品加工能力达到198万吨,年加工产值70亿元以上;提升农民合作社2301个,培育认定国家级合作社示范社40家、家庭农场829个、省级合作社示范社325个等,带动农户18.83万户,吸纳农户就业2.25万人。
坚持扩大总量和提升质量并重,优化稳岗就业扶持措施,完成职业技能培训26921人次,输转劳动力62.16万人,脱贫人口32.74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33.9亿元;全市乡村就业工厂349家,吸纳带动就业9479人,脱贫劳动力4567人。
聚焦“促拓展” 深化协作聚合力
中秋佳节,来自陇西县云田镇的村民许婧和娘家人团圆在福州。
“是东西部协作,让我沾上了福气!”许婧说。
2017年9月,许婧通过福州国企事业单位定向招聘,成为闽侯县白沙镇中心卫生院门诊医生。两年后,她的弟弟许飞和弟媳也分别通过福州国企事业单位定向招聘,先后来到福州工作。
脱贫攻坚的过程中,福州和定西携手前行,在产业、生态、就业等各领域开展深度协作,书写东西部扶贫协作的生动实践。定西市381名建档立卡户高校毕业生通过福州市定向、定岗、定制招聘,进入福州市事业单位和国企工作,人均年收入超7万元。
进入新发展阶段,定西市固化与福州市原有合作机制,双方签订《缔结友好城市合作框架协议》,持续深化拓展产业、劳务、招商、经贸、消费等领域的合作,满怀深情厚谊,续写“福定”友好城市新篇章。
千里迢迢,山海情深心相连。
2021年4月,定西与青岛结对协作。定西市及7县区与青岛结对帮扶县(市)区全覆盖签订《“十四五”东西部协作行动方案》,紧扣产业合作、劳务协作、消费帮扶、资金支持、人才交流“五大领域”,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协作帮扶。
1年多的时间里,青岛市共落实财政帮扶资金9.12亿元、捐资捐物7459.1万元,采购和帮助销售农产品17.3亿元,引进企业37家、投资5.78亿元,帮助5.92人次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互派挂职干部35人、专技人才720人次,培训乡村振兴干部和专技人才16737人次。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定西市不断坚持和完善东西部协作、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千企兴千村”等社会力量参与机制,突破政府主导的协作框架,建立深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务实合作关系。7家中央定点帮扶单位直接投入帮扶资金10268.45万元、协调引进40926.17万元,培训干部人才13037人,帮助销售农产品4781.57万元。
优化驻村帮扶新布局,对42个省直帮扶单位、36名市级领导、129个市直帮扶单位、777个县区帮扶单位全部确定了帮扶村,对1101个脱贫村选派驻村帮扶干部3316名,对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村选派第一书记90名。
“促衔接” 绘就乡村建设新图景
沿着陇西县马河镇公路旁整洁的河道和石头砌成的河堤往上,就来到了贺家川村。
村口老木头做的栅栏,旧砖瓦砌成的风貌墙,木式凉亭和历经沧桑的土房子,垛草扎成的“小粮仓”……成为诉说村庄历史的“名片”。
如今的贺家川村是中国美术家协会写生创作基地。这些年,来这里写生的画家络绎不绝,村民们开起了农家乐,办起了客栈,收入节节攀升。
村有千百样,美景各不同。
“如今我们吴纳村四季都是景。春天草发芽了,一片浅绿;夏天家家户户门前的花开了,五颜六色;秋天山上的落叶松变黄,黄绿相间;冬天一下雪,全村白茫茫,屋子里暖融融。”在岷县麻子川镇吴纳村生活了40多年的付玉珍见证了家乡由“烂泥沟”到“桃花源”的变迁。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让农业强起来、农民富起来、农村美起来。
近年来,定西市把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统筹整合各类资金30.35亿元用于乡村建设。
坚持整村、整乡镇、整县先行先试、梯次推进,确定渭源县为乡村建设省级示范县,安定区鲁家沟镇等5个乡镇为省级示范镇。在2021年创建22个省级示范村、29个市级示范村、60个县级示范村的基础上,2022年新确定33个省级示范村、33个市级示范村、106个县级示范村,为全市全面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蹚出路子、积累经验。
当苍茫大地抹去满面尘灰而焕发出新的生机,当“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生活愿景不断拉近梦想和现实的距离,一幅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画卷正在定西大地铺开。
聚焦“促和谐” 加强治理夯根基
生活之变,带来观念之变。在岷县秦许乡大族沟村村民康长忠看来,结婚攀比之风不可取,孩子们感情稳定、婚姻美满最重要。不要彩礼就是最好的彩礼。
他的“零彩礼”做法让女儿女婿在没有经济负担的基础上放手奋斗打拼。短短一年时间,靠养蜜蜂、种药材年收入达到了五万多元。蒸蒸日上的好日子令村民十分羡慕。
定西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积极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树良好家风、育淳朴民风、创文明乡风。累计建成乡镇和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站点118个、时代文明实践所122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1975个、文明实践基地189个、文明实践广播站1048个。累计创建县级及以上文明村935个、文明乡镇115个,选树“五星级文明户”2.8万户,县级及以上道德模范421名、“文明家庭”1183户。
乡村治,百姓安。定西市坚持政治引领、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强基、智治支撑“五治”融合,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筑牢基层堡垒。持续推进党支部建设标准化,建立健全村级小微权力清单,整顿提升软弱涣散党组织90个。选优配强乡村振兴骨干队伍,选拔52名具有农业等相关专业背景的干部担任乡镇党政正职,选派924名熟悉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工作的干部充实到乡镇领导班子,从市直机关选派21名优秀年轻干部到乡镇挂职。
激发人才活力。实施省级重点人才项目4个,培育农业农村领域领军人才23人,培养高素质农民2.4万人,积极争取4名博士来定西开展“组团式”服务,选派627名专业技术人才、1436名科技特派员、475名高级职称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组成专家服务团常态化深入基层开展服务。
构建法治乡村。构建“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的农村治理体系,组建四级网格1.39万个,配备网格员1.58万人,排查发现的8919起矛盾纠纷已化解8859起,稳步实现“四升九降”。全市村级法律顾问实现全覆盖,受理法律援助案件1597件。
十年,陇中大地的巨变,激荡着深沉的历史回响,彰显着磅礴的时代力量。
开启新征程,行者方致远。
在全面开启“十四五”规划新征程中,定西市深入实施“转变作风、追赶进位”工程,整合政策抢抓机遇,因地制宜追赶发展,聚力协作奋发有为,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定西而努力奋斗,全力谱写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华章。
- 2022-10-14【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喜迎党的二十大】元古堆纪事——一个村庄的十年成长
- 2022-10-14甘肃省水利建设截至9月底共完成投资166.36亿元
- 2022-10-14【市长说亮点】在高质量发展中“先发力、带好头”——访兰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张伟文
- 2022-10-14【市州书记谈统战】中共嘉峪关市委书记 雷思维:强化政治引领 凝聚发展合力 奋力推动新时代嘉峪关统战工作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