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科技码” 携手向未来——省科技厅结对帮扶康县十年综述
原标题:解锁“科技码” 携手向未来
——省科技厅结对帮扶康县十年综述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煜宇 通讯员 陈佳
时值四月,穿行于陇南市康县,绿树绕村,茶香悠长,一幅宜居宜业的乡村新图景铺展开来。
2012年,甘肃省科技厅作为省直组长单位,牵头联系多家中央在甘及省直单位共同帮扶康县17个贫困村,同心战贫。
十载征程,各级帮扶单位因地制宜、系统施策,叩开康县产业致富大门,夯实康县人才基础,实现康县乡村蝶变。
科技帮扶 驱动产业振兴
迎着清晨的太阳,沿着蜿蜒的山路行至康县阳坝镇梅园,连片的茶园郁郁青青,缕缕茶香沁人心脾。
茶叶是康县传统优势特色产业,也是乡村振兴过程中的支柱产业。曾经,阳坝镇茶园产量低,夏秋茶无人问津,茶农们日子不好过。
为突破茶产业发展瓶颈,省科技厅从品种、品质、品牌发力,多次组织康县茶叶相关种植人员、乡镇负责人、茶企职工赴省内外参观学习,委托省农业科学院开展相关课题研究,采取科技手段推进绿色生态有机茶园建设步伐。
“通过对茶园的科学管护,夏秋两季茶叶品质和产量提升了不少,一年的收入要顶往年的两倍呢!”阳坝镇茶农杨奎升喜不自胜地说。
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2022年康县茶叶社会总产量达849.8吨,销售额达8000万元,支付茶农鲜叶款2560万元,同比增长400万元,茶农收入同比增长18.52%。
科技助力茶产业发展仅是省科技厅帮扶康县道路上的一枚印记。
十年来,省科技厅立足康县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需求,结合17个帮扶村村情,先后协调落实资金3132万元,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21项。建成科技示范基地11处、天麻育种大棚100座,年产袋料木耳菌包200万袋,培育科技示范大户70户,线上销售额突破170万元。重点打造了“康耳”“翠竹”等一批“康”字号名优农特产品,其中“康县黑木耳”入选《2022年第二批全国名优新农产品名录》。
“智囊”相助 激活振兴春水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十年来,省科技厅聚焦人才帮扶,激活康县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在省科技厅的指导下,康县“养蜂达人”刘鸿飞研制出了一套适合康县的科学中蜂养殖技术,牵头成立了康县蜂业协会,还研发了蜂蜜手工皂、蜂蜜养生茶等多款产品,成为“陇南市首届乡土人才”。
不只是刘鸿飞。康县还涌现出了“山货大王”郑文山、食用菌培育能手杨满辉、太平鸡养殖大户徐魏芹等一批致富路上的“领头雁”。
十年来,为全面激发群众动力,省科技厅在康县设立帮扶工作站,先后选派54名科技骨干担任康县17个帮扶村的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近400名干部投入帮扶工作。同时,多次组织省内科研院校专家来到田间地头“问诊把脉”,为农户进行食用菌、天麻、中蜂养殖等特色种植养殖管理技术示范培训。
“乡村振兴的关键、潜力和后劲都在人才。”省科技厅帮扶干部、康县县委副书记吴勇利说,在十年的时间里,省科技厅在康县建立了综合性专家院、“三区”科技人才工作站、省分析测试中心康县分中心等创新创业平台,选派“三区”科技人才,举办了一系列乡村振兴综合素能提升培训班,为康县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情洒康县 山间硕果累累
回望这十年,省科技厅对口帮扶的硕果,结满康县大地。
在长坝镇,从大山村到高石村,省科技厅驻村帮扶工作队同当地政府一起,筑公路、兴产业、架光缆,解决一系列民生难题。
在康县人民医院,省科技厅协调无偿捐赠价值500万元的医疗设备,解决了康县群众就医检查的困难。
在三河坝镇,省科技厅指导组建了天麻产业技术联盟,落实省级科技计划项目资金150万元,建成了完整的天麻产业链。2022年,全镇天麻产量达到270万斤。
时间见证了康县山水的发展与变化,也记录了帮扶干部奋进的艰辛与喜悦。
“以村为家,与群众结友,拜人民为师,助力乡村振兴。”为了这个愿景,长坝镇高石村第一书记兼帮扶工作队队长曾硕勋舍小家为大家,帮助高石村“变了天地”。
三河坝镇斜坡村工作队队长陈喆龙带领村民移旧俗、战洪涝、兴产业……陈喆龙说:“要把群众的事当自己的事,全心全意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件事。”
- 2023-04-23甘肃省财政厅开展全省行政事业单位政府会计准则制度培训
- 2023-04-21甘肃省公安厅出台十项措施 优化营商环境 服务企业发展
- 2023-04-20甘肃省市场监管局、省文明办发倡议倡导文明餐桌 制止餐饮浪费
- 2023-04-18甘肃省教育厅安排部署四项2023年教育民生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