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丰农稳 乡村和美——二〇二三年甘肃省农业农村经济稳中有进持续向好
原标题:【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新篇章】
粮丰农稳 乡村和美
——二〇二三年我省农业农村经济稳中有进持续向好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朝霞
春种夏耘,秋收冬藏,又到一年收获盘点之际,乡村振兴的火种已然在春风秋晖中结出累累硕果。陇东陇中,粮仓盈实,一棒棒金灿灿的玉米挂满农家院墙;河西走廊,果蔬丰饶,一座座日光温室里蔬菜瓜果流青溢翠;陇原乡村,蝶变如画,一处处村落整洁有序,乡风民风和谐,稳稳托起了农民的好日子。
2023年,全省上下踔厉奋发,笃行实干,狠抓生产保供给,巩固成果守底线,统筹协调促振兴,多措并举增收入,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呈现出稳中有进、进中提质、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
守牢粮食安全底线
“天虽旱,但我家种的玉米丰产了。”华池县上里塬乡上里塬行政村曹塬自然村村民史纪凯乐呵呵地说,“种了7亩金穗1203玉米新品种,采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保水又保墒,玉米棒子粗壮,籽粒饱满,1亩地产玉米1500多斤。”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省委省政府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坚决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省政府办公厅印发《2023年全省稳定粮食生产行动方案》,逐级签订稳定粮食生产目标责任书,确保粮播面积稳中有增。
藏粮于地。“轰轰轰——”田野间传来机械兴修农田的声音,窄块块、矮埂埂的碎片化“鸡窝田”“巴掌田”,变成平坦整齐、渠系相连、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2023年我省出台“1+3”政策文件,建立高标准农田建设管护新机制,建成高标准农田377万亩,超额完成年度任务;摸排撂荒地96.8万亩,全部完成复垦整治。
藏粮于技。旱作节水农业技术为保粮食安全再立新功,我省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1525.5万亩、水肥一体化高效节水技术445万亩、“两年三茬”复种253.2万亩。同时实施化肥农药减量、测土配方施肥、绿色防控等技术,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48%以上。
种业是粮食增产的“芯片”。“省农科院培育的兰天小麦品种抗旱又抗寒,我在清水县永清镇东关村种了11亩兰天小麦原原种,平均亩产537公斤,在这山旱地高产上千斤啊!”天水旺泽泉种业公司负责人宋满全介绍,公司2023年繁育兰天小麦品种1万亩,让农民取得好收成。
2023年全省粮食生产经历了春季低温、夏秋伏旱,我省积极主动抗灾减灾、“旱口夺粮”,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开展复种补种,景电、引大、引洮等大型水利工程供水灌溉,西欠东补、夏欠秋补,全年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全省粮食作物面积4066.35万亩、比上年增加16.7万亩,总产量1272.9万吨、比上年增加7.9万吨,连续4年稳定在1200万吨以上,为稳端“中国饭碗”贡献了甘肃力量。
守牢粮食安全底线的同时,守牢防止返贫底线,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健全“一键报贫”机制,启动实施脱贫人口增收三年行动计划,为7.8万户监测对象精准落实产业帮扶措施,开展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整省推进试点,经营主体累计带动脱贫户142万户。
乡村产业持续提质
寒冬时节,放眼广河县田间地头,一个个绿色的密封塑料“包子”整齐摆放。这是一株株玉米被收割、揉丝、打捆、粉碎后的青贮饲料。曾经乱堆乱放、焚烧会污染环境的玉米秸秆,如今成了牛羊喜食的“汉堡包”。
“玉米秸秆青贮后产生乳酸菌,变成优质饲草,牛羊最爱吃、易消化、育肥快。青贮饲草很抢手,1亩玉米秸秆收益达640元哩!”广河县畜牧兽医发展中心主任马小奇向记者介绍,全县种植36万亩全膜玉米,90%以上的玉米秸秆实现了青贮,出现了“家家粮改饲、户户牛羊壮”的景象。玉米秸秆通过牛羊过腹还田,形成了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产业兴,乡村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乡村产业发展,建立健全五级书记抓乡村产业振兴考核机制,先后出台现代寒旱农业特色产业倍增行动、以养殖业牵引带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特色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产业链链长制等一揽子政策措施,将年度到县衔接资金和涉农整合资金60%以上用于产业发展。2023年,省政府分别召开牛羊菜果薯药6场产业发展专题座谈会,研究制定全省特色产业提质增效“1+6”方案等,推动产业提质增效。
聚焦“土特产”,我省做足“农头工尾、粮头食尾、畜头肉尾”文章,大力发展“牛羊菜果蔬药”六大产业和区域性优势产业。预计全省优势特色产业面积达到4436万亩,蔬菜、苹果、马铃薯、中药材产量分别达到2955万吨、740万吨、1550万吨和155万吨;牛存栏558万头、出栏258万头,分别增长4.9%和4.1%;羊存栏2800万只、出栏2550万只,分别增长7.9%和11.9%。
田野里产业拔节生长,鼓起了农民“钱袋子”。“苹果市场价格好,我们打造‘甘味’品牌的绿色有机苹果,横径85毫米以上的12枚瑞雪苹果售价150元,很是热销。”日前在山东青岛举办的第20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庆阳居立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员工张馨文签订了上万吨的订单。
擦亮农业“绿色”底色,让土地生金。“甘味”品牌日益凸显,再次荣获2023中国区域农业形象品牌影响力指数TOP100第1位,摘得“三连冠”。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全省农业农村部门开展招商引资活动427场(次),完成签约项目822个、签约额764亿元,项目开工率95%,资金到位率45%,累计投产项目337个。新增转规农产品加工企业59家、营收过千万农产品加工企业107家。预计全产业链产值5790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2∶1。
产业之花,结出硕果。2023年前三季度,全省一产增加值增长5.8%,居全国第5;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9%,居全国第8,农民收入增速近10年首次进入全国前10,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和美乡村宜居宜业
走进陇南市康县岸门口镇朱家沟村,燕子河清溪潺潺,麻柳树枝干苍劲。村内古道、古宅、四合院等建筑错落有致,石碾、磨盘、石马槽、石碑等遗存随处可见,咖啡吧、酒吧、书吧、陶艺吧、民宿鳞次栉比,农耕文化与现代景观交辉。“宅改后环境变美了,游客来了,大家收入高了,民风变文明了。”村民朱旭说。
这是我省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加快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创建的一个实例。
2023年,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甘肃省“和美乡村”创建行动实施方案》,省政府在临夏召开现场会部署推进。全省上下聚焦“村庄美、产业兴、百姓富、治理好、乡风和、集体强”任务目标,通过项目带动、产业支撑、生态治理、区域联动、城乡融合、创新驱动、要素支撑等,推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齐头并进,高效能推进“和美乡村”创建。目前已认定第一批94个省级“和美乡村”。
持续扮靓人居环境,乡村处处焕然一新。我省持续推进乡村建设示范行动,2023年完成500个省级示范村创建任务,带动创建1080个市县级示范村。开展改厕“提质年”活动,将改厕奖补资金从每座1500元提高到2280元,完成改厕28.7万座,全省73%农户用上了卫生厕所,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提升乡村治理能力,文明乡风浸润人心。我省坚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2023年公开选聘4049名乡镇未入编项目人员担任专业化管理村党组织书记,选派2.2万名机关干部驻村帮扶。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村规民约实现行政村全覆盖,矛盾纠纷化解成功率达到98.4%。
改革激发磅礴动能。我省稳妥有序推进3县区农村宅基地改革和农村乱占耕地建住宅类房屋专项治理,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倍增计划,2023年前三季度村均收入21.3万元,同比增长153%。组织开展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和示范性家庭农场创建,全省农民合作社联结小农户占比达到36%,“五有”合作社占比达到61%,培育发展家庭农场6300余家。
向着新目标,奋楫再出发。2024年,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将拧成一股绳、铆足一股劲,砥砺深耕,履践致远,锚定建设农业强省目标,谱写乡村振兴的壮丽新篇章。
- 2024-01-038个教育部新时代名师名校长工作室揭牌
- 2024-01-03以最大努力争取最好效果——论贯彻落实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 2024-01-03财政收入超千亿 财政支出创新高 二〇二三年甘肃省预算执行量质齐升
- 2024-01-03可圈可点 成绩亮眼——全省经济工作综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