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产业鼓起农民钱袋子——“牛羊菜果薯药粮种”写就甘肃“十四五”农业产业振兴答卷
金秋时节,陇原大地涌动着丰收的喜悦。
“十四五”以来,我省以“牛羊菜果薯药粮种”八大产业为抓手,在“寒”与“旱”这两个原本充满艰辛的标签中,深挖“寒旱”农产品特质,通过大力发展极具高原特色的农业产业,让陇原农民鼓起了钱袋子。
牛壮羊肥——从“纯放牧”到“产业链”
在平凉华亭市山寨乡,标准化牛舍里的平凉红牛戴着智能耳标吃“营养餐”。养殖户马秀兰算起细账:“政府补贴建牛棚,冻精改良让犊牛成活率达98%,每头牛多赚2000元。”全县2444户养牛户依托“万千百十”工程,户均年增收1.2万元,肉牛产业成为4.7万名农民的钱袋子。
陇东环县,64岁的“羊倌”李清弟抚摸着杂交羊羔乐开了花:“三级二元技术让母羊年产3羔,每只多卖300元。”据悉,全县87个杂交示范场带动1424户农户,肉羊产业全链产值突破55亿元。
东乡县“东乡贡羊”精细分割成28个部位,在羊肉价格下行的市场中仍实现一只羊的身价涨了三成,4.2万养殖户户均年增收8000元。
数据印证着“十四五”期间我省牛羊产业的变迁:全省牛存栏556万头、羊出栏1239万只,牛羊产业带动68万农户人均增收超6000元,“平凉红牛”“环县羊羔肉”等“甘味”品牌溢价超30%。
菜鲜果甜——从“论堆卖”到“按克算”
在榆中县高原夏菜基地,菜农周建军的娃娃菜贴上“甘味”标签后直供粤港澳,他说:“智能温室+水肥一体化,亩产多收3000斤,每斤多卖0.5元。”全县41万亩蔬菜让12万菜农人均增收1.8万元,“兰州高原夏菜”品牌价值达58.99亿元。
静宁县余湾乡阴屲村果农李建军的10亩苹果园里,防雹网下的红富士通过智能分选线分级销售。“精品果论个卖,亩均收入2万元。”全县农民人均果品收入占比超50%,“静宁苹果”品牌价值181亿元,带动18万果农户均年增收2.3万元。
河西走廊的戈壁滩上,酒泉市肃州区的制种西瓜种子远销80个国家和地区。制种户盛天兵晒出账本:“1.48万亩订单玉米,亩均收益3000元,比普通种植多1000元。”全省171万亩制种让23万农户户均年增收9000元。
薯丰药香——从“救命粮”到“富民宝”
定西市安定区陈家屲村,王桂芳的8亩马铃薯旱田用上了浅埋滴灌。“脱毒种薯+标准化种植,亩产突破5600公斤,订单收购每斤多0.3元。”全村126户农户通过“党支部+合作社”模式,户均年增收4.2万元,马铃薯产业对农民的收入贡献率超过30%。
陇西县首阳镇药市,黄芪交易区一片繁忙。药农赵志刚的3亩黄芪通过数字化溯源卖出高价:“有机认证+精深加工,每斤黄芪卖48元,比普通药材贵15元。”全县10万药农户均年增收8000元,中医药全产业链产值突破507亿元。
陇东镇原县太平镇,高标准农田里的玉米喝上“精准水”。种粮大户刘志强的200亩地应用浅埋滴灌,亩产增加25公斤,节水400立方米,他说:“政府补贴建滴灌,每亩节约成本200元,纯收入多4万元。”全县粮食产业带动8万农户户均年增收3500元。
链上增收——从“小农户”到“大市场”
从“输血”到“造血”,从“单打独斗”到“链式增收”,全省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联结日益紧密。
数据见证跨越:2024年,我省特色农业全产业链产值达4928亿元,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105元,较上年增长7.4%,其中八大特色产业贡献超60%。
数据背后,是八大产业集群的链式突破:平凉红牛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140亿元,全国每两粒玉米种子就有一粒“张掖造”,定西马铃薯原原种年产18亿粒占全国半壁江山,“寒旱”底色的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带动43个脱贫县农民收入增速连续三年居全国前列。我省发展“寒旱”八大特色产业,谱写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富民乐章。(记者马国顺)
- 2025-10-13花开陇原三十载——甘肃妇女事业发展的时代华章
- 2025-10-11国庆中秋假期我省接待游客2973万人次 实现旅游花费183.4亿元
- 2025-10-11“十四五”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 四年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速达到6.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 2025-10-11历史性成就 标志性成果 突破性变革 ——“十四五”甘肃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